肿瘤治疗 肿瘤常识 肿瘤护理 肿瘤预防 肿瘤专题

如何对脊柱肿瘤进行诊断

>>返回肿瘤科首页

文章来源:zl.995jk.com 更新时间:2012年10月11日
  • 分享到:

    如何对脊柱肿瘤进行诊断?脊柱肿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肿瘤疾病,这种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威胁相当大,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控制导致病情加重,极为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那么脊柱肿瘤如何进行诊断呢?


     如何对脊柱肿瘤进行诊断

    脊柱肿瘤诊断的方法:脊柱肿瘤可以累及椎体、脊髓或其他神经结构,脊柱肿瘤可以为良性或恶性,原发或继发。原发较少,多为青少年良性肿瘤,常累及后部结构,转移性(恶性)肿瘤多累及椎体。因此,区分良、恶性肿瘤的主要依据为肿瘤位置,椎管前方的多为恶性而后方多为良性。骨骼是转移性肿瘤第三位好发部位(前二者为肺和肾),而脊柱又是骨骼系统中常见的转移部位(占50%)。大约5%肿瘤患者会发生硬膜外压迫,其中许多需要手术治疗。
      平片、CT、MRI均可诊断脊柱肿瘤。其他辅助影像学检查如脊髓造影和骨扫描也常用于外科分期和手术方案的制定,但前者逐渐被MRI所取代。
      一、常规摄片
      无论类型和原发部位,脊柱均是转移性骨肿瘤常见的发生部位。因血供丰富,椎体转移性肿瘤的发生率占85%,比后柱高7倍。如果没有典型的膨胀性或硬化性改变,在有x线平片异常之前,通常已有30%~50%的骨丢失。所以,x线平片敏感性较差,对骨松质病变的敏感性更差,临床上,先发现的往往是椎弓根骨破坏,表现为前后位平片上的“猫头鹰眨眼”征。
      当出现症状后,平片表现将更为明显,可以发现前柱压缩,继发性后突畸形或因后柱破坏所致的膨胀性椎体崩裂。上述表现需和其他疾病相鉴别,如椎体骨髓炎以及骨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等)所致的良性压缩性骨折。
      二、CT
      CT对骨和软组织肿瘤均有诊断价值,但因只扫描一段脊柱而易遗漏孤立性病灶,从而漏诊脊柱转移性肿瘤,在首诊时漏诊可达9%。cT在判断脊柱病理性骨折后的椎管受压非常有用,尤其在椎管造影后更为清晰。与平片相似,cT也能判断骨质量、皮质骨的完整性、有无钙化沉积等,后二者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方面有重要意义,良性肿瘤多边界清楚,皮质外间隙完整,而恶性者则相反,CT还可引导穿刺活检(CT—directed needle biopsy),避免开放活检或经皮粗套管针活检。
      三、水溶性造影剂椎管内造影
      虽然已多被MRI取代,水溶性造影剂椎管内造影仍有其优势,它可以判断肿瘤位置(髓内、髓外硬膜内或硬膜外),还能定位肿瘤周围间隙,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另外,对于患有幽闭恐惧症或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而不能行MRI检查者,水溶性造影剂椎管内造影均可进行。
      四、骨扫描
      Te闪烁扫描法(Technetium一99mscimigraphy)可以发现疾病。并通过显示其形态、分布及骨破坏方式等鉴别其性质。即使患者的症状和平片表现在单一部位,骨扫描也可以发现全身多部位放性核素富集而诊断转移性骨肿瘤。骨扫描还能早期诊断,在成骨性肿瘤,骨扫描早期即可发现二次成骨或病理性骨折,而对溶骨性肿瘤,早期阳性率较低,如骨髓瘤,多在发生病理性骨折时方能诊断。
      虽然MRI对某一部位的神经受压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是核素骨扫描可以扫描全身骨骼,且性价比高,还可以判断转移骨肿瘤的程度,这对判断预后,决定手术指征和方式至关重要,骨扫描还可以行病灶定位,以行活检。
      五、MRI
      MRI是诊断神经和骨病变好的影像学方法,它可以明确界定转移性骨肿瘤的边界及神经受压情况,并通过多方位成像和信号变化而诊断脊髓和马尾肿瘤;MRI可以清晰的显示受累椎体范围和骨髓状况,并能发现骨扫描阴性的溶骨性破坏,还能诊断椎旁肿块。号。虽然转移性肿瘤所致的压缩性骨折中,骨髓的破坏可能不完全,但是,因局部破坏而使其形态不规则,这和单纯压缩性骨折的骨组织和脂肪一致性压缩不同。
      对髓内肿瘤,MRI可发现微小病灶,且能分辨为实质性或为囊性。MRI还能鉴别脊髓空洞和肿瘤并显示范围,从而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介绍脊柱肿瘤的诊断方法,希望会对您有所帮助。专家提示您:一旦发现病情需及时治疗,不要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如果您还有疑问或想了解其他相关知识,可点击在线专家免费咨询。衷心的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责任编辑:彭晓)

    爱心医生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