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肿瘤科首页
骨肿瘤的骨膜反应是由于骨膜受到各种刺激而发生的生骨现象。恶性骨肿瘤较良性骨肿瘤和转移瘤易于引起骨膜反应。但许多病变如炎症、嗜伊红肉芽肿、骨膜下出血,都可以发生骨膜反应。各种肿瘤中骨膜反应的表现不同,恶性骨肿瘤中多出现放射状或葱皮样骨膜反应,而良性肿瘤一般多为实性骨膜反应,慢性骨髓炎出现的花边状,实性骨膜反应在骨肿瘤中则不见。
骨肿瘤的骨膜反应可分四型。
单层骨壳:表示肿瘤恶性度低或距肿瘤较远。
分层骨壳:表现刺激性较强,此种骨膜反应在组织学上的形成过程为:最初于骨膜之皮质面形成一层新骨,其上有许多小孔,骨膜之血管和成骨细胞通过小孔进入其内面。之后于此骨层之外而又有骨层形成。这样形成了平行而分层的骨壳。
骨针:病变穿过皮质除引起骨膜增生外,骨样或纤维样组织的能力。骨样和软骨样母质往往发生钙化,即形成肿瘤骨。由骨样的母质形成的肿瘤骨在X线上呈均匀一致的密度增高影,由软骨样母质形成的肿瘤骨,是密度较高之雪花状影,表现特殊,二者在X线上可以鉴别。纤维样母质不发生钙化,所以纤维肉瘤无肿瘤骨形成。
有的专家将肿瘤骨X线表现分四型:①均匀的毛玻璃样密度增高;②斑片状骨硬化;③放射针状肿瘤骨;④骨皮质硬化。
均匀的毛玻璃样肿瘤骨发生在生长活跃的肿瘤区,多见于肿瘤向两端延伸的骨髓腔内,这种肿瘤骨的骨小梁较纤细和分散。这种影像对确定肿瘤的范围十分重要;斑片状骨硬化多见于肿瘤中心的髓腔内或软组织肿块中,这种骨化是分化较好、较成熟的肿瘤骨小梁并使骨膜掀起(有些因渗出液或出血引起),自骨膜进入骨内的血管及纤维被牵直,成骨细胞沿这些牵直的血管和纤维生骨,形成与皮质垂直的骨针。
袖口状骨膜反应或骨膜三角:病变穿破骨皮质进展迅速,突向骨组织时,破坏已出现的层状骨膜新骨,而周边部分的骨膜新骨在一定时期内得以保存,形成袖口状或三角形影像。
恶性骨肿瘤中骨膜反应颇不一致,骨肉瘤、软骨肉瘤和纤维肉瘤中以骨针和袖口状骨膜反应常见。尤文氏瘤中以分层状骨膜反应和骨针为常见,二者往往合并出现。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骨髓炎中可出现层状骨膜反应,当皮质被穿破,脓液进入软组织内时,可出现骨膜三角和软组织肿块。宜注意同恶性骨肿瘤鉴别。层状骨膜反应亦可见于嗜伊红肉芽肿和纤维异常增殖症。
(责任编辑: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