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 肿瘤常识 肿瘤护理 肿瘤预防 肿瘤专题

常见涎腺肿瘤的分类和特点

>>返回肿瘤科首页

文章来源:zl.995jk.com 更新时间:2014年06月28日
  • 分享到:

    涎腺肿瘤的分类

    涎腺肿瘤95%来自腺上皮,间叶组织肿瘤主要来自脉管组织,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等。上皮性肿瘤按组织病理又分为腺瘤和癌。腺瘤主要包括混合瘤、肌上皮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嗜酸细胞腺瘤、管状腺瘤、皮脂腺瘤、导管乳头状瘤、囊腺瘤等,其中以混合瘤最为多见。

    涎腺癌包括腺泡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上皮肌上皮癌、涎腺导管癌、腺癌、鳞癌、恶性混合瘤、基底细胞腺癌、皮脂腺癌、嗜酸细胞腺癌、乳头状囊腺癌、粘液腺癌、肌上皮癌、未分化癌及其他癌,以前三种最常见。

    从组织病理学来看,发生于大、小涎腺的肿瘤基本相似,但不同类型肿瘤的比例有所不同。

    例如,腺样囊性癌发生于小涎腺者远远多于大涎腺,腺淋巴瘤和腺泡细胞癌90%以上发生于腮腺。大小涎腺中良、恶性腺上皮肿瘤的发生比例也不同,例如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2/3,颌下腺及小涎腺良、恶性肿瘤各占1/2,而舌下腺肿瘤90%为恶性。

    涎腺肿瘤的临床特点

    在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约占2/3,恶性占1/3。腮腺肿瘤80%发生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以混合瘤最多见,其次为腺淋巴瘤;恶性肿瘤中以粘液表皮样癌最多见,且多为高分化型。

    腮腺肿瘤无论良性或恶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 ̄50岁多见。良性肿瘤呈无痛性缓慢生长,常为无意中偶尔发现。病程长短不一,可由数天至数年不等。混合瘤常以耳垂为中心,呈无痛性逐渐生长,呈球形或椭圆形,或呈结节状。表面光滑,质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瘤体较大时可呈典型结节状表现,表面凹凸不平,与皮肤无粘连,高起之处常较软,低凹之处较硬。

    混合瘤除表现面部畸形外,一般都不引起面神经功能障碍。若混合瘤生长缓慢、存在多年,在近期生长加速,出现疼痛、瘤体不再活动、面神经麻痹等恶性征象时,应考虑有恶变可能。混合瘤恶变率约在5% ̄10%。腺淋巴瘤常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男女之比为6 ̄10∶1。好发于腮腺后下方,直径一般为3 ̄6cm。

    肿物表面光滑,较软,有时有波动感。腺淋巴瘤具有多灶性特点,可在一个腺体内多发,也可在双侧腺体内同时发生,多发几率约为15%。其他各型腺瘤临床表现均类似混合瘤。

    腮腺恶性肿瘤生长较快,约20% ̄30%发生面神经麻痹,常伴自发性疼痛,肿块一般较硬,可浸润周围组织,不活动,常有压痛。注意不要把肿瘤浸润腺体所致腺体的移动性误认为是肿瘤的活动度。腮腺恶性肿瘤中低分化的腺癌、粘液表皮样癌、未分化癌及鳞癌都具有上述特征,而且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

    但腮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常不具备上述典型恶性征而颇似良性肿瘤,瘤体一般均较硬。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常直接侵犯腺内或腺周围淋巴结。

    腮腺深叶肿瘤由于位置隐蔽,不易被早期察觉。在体检时常可发现扁桃体后上方、软腭部有肿块膨出,或下颌后凹丰满,可扪及不活动的肿块,双手合诊时可被推动。深叶的恶性肿瘤常伴有张口受限、头痛、听力下降、耳鸣、面瘫等症状。腮腺副腺体肿瘤典型位置是在颧弓和颧骨体相接下缘的1cm处,常被误诊为颊部肿瘤。

    (责任编辑:王巍)

    爱心医生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