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 肿瘤常识 肿瘤护理 肿瘤预防 肿瘤专题

传说中再芬的“黄梅树”

>>返回肿瘤科首页

文章来源:zl.995jk.com 更新时间:2012年10月09日
  • 分享到:

    据调查传说中再芬的“黄梅树”早春三月,响应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号召,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应邀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演出黄梅戏《徽州女人》。

    传说中再芬的“黄梅树”

    韩再芬已记不清这是《徽州女人》上演的第四百零几场,只是从县城到省城、从地方到首都,一场一场“嫁、盼、吟、归”地演着,十年光阴流过。

    秀发娥眉、蛮腰细步,一步一步,韩再芬扮演的徽州女人从戏中的青石桥上走下,面对苦等了几十年的丈夫“你到底是谁”的追问,她答“我—是—你伢子的—姑—姑—”。八个字的念白,清清的、幽幽的,像古井的水被最后的尾音荡开去,只碰落了观众的泪,久在戏迷的心中萦绕。

    音乐渐息,大幕徐落,观众的掌声响起,久久不息,为韩再芬,为《徽州女人》;韩再芬独自在舞台前的一束光中站立,美目中泪水满盈,却不知是自己的,还是徽州女人的。

    一个多小时的戏中,韩再芬演绎了徽州女人的35年;而黄梅戏的舞台上,韩再芬也已守候了三十余载。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到底分不清。

    播下一粒籽

    为什么会爱上黄梅?是因为生长在“出门三五里,处处听黄梅”的安庆潜山县?是因为母亲就是黄梅戏演员出身?或者,那黄梅情缘本就在韩再芬生命的脉络里?为什么爱上黄梅?韩再芬没有问过自己。

    30多年前,家乡潜山,父亲单位的家属院中。韩再芬还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伢子,在那个八亿人民八部戏的年代,爱好文艺的她从样板戏中找到了乐趣。南方的夏夜潮湿而闷热,在院子里的大柳树下,在摇着扇子纳凉的人群中,小小的韩再芬演着《沙家浜》中的胡传魁,虽然声音稚嫩,却是有模有样。大人们觉着好,有意思,谁也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个孩子会和以后的黄梅戏艺术家有什么关联。而韩再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快乐地、自顾自地耍着,仿佛童年悠长得可以永生。

    也许,命运在这个时候已经埋下伏笔,注定韩再芬的童年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度过。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年头,一度停滞的黄梅戏重新焕发出生机。安庆地区文化局的相关领导认识到,黄梅戏再度辉煌,必须依赖人才。为了尽快地出新人出新戏,麻彩楼、张文林等一批黄梅戏老艺术家开始马不停蹄地到安庆各地招生。

    1978年秋天,潜山县委招待所,安庆地区黄梅剧团在这里招考小演员。招待所里,来报考的孩子又唱又跳又朗诵,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一位招考老师的目光却被门外一个正玩耍的小姑娘所吸引——— 她身材高挑,面容清秀,尤其一双眼睛水灵灵地透着聪慧。正巧小姑娘朝门里张望,四目相对,小姑娘转身就跑,老师连忙追出来,问她有没有报名,她说自己不考,就是来陪朋友玩的。老师哄她,不考也可以唱首歌听听,小姑娘大大方方,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罢,几个招考老师喜上心头,当即给了她复试的通知书。

    小姑娘就是韩再芬,像我们听到的许多故事一样偶然,有心考试的人没被录取,无心来陪伴的人却考上了。可当这个消息传到韩再芬母亲余用官那里,她却没有孩子那么开心。自己就是黄梅戏演员,她深知这条路并不那么好走,按她的话来说“做个黄梅戏演员,一生只能睡半生的觉,一生却要洗两生的脸”。而且孩子还这么小,真入了这一行,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头!心疼孩子的她开始坚决反对。剧团的老师来给余用官做工作:孩子小,团里会找保姆照顾她的生活,但机会却不是什么时候都有,失去了就不会再来,孩子这么有天赋,不去可惜了。加上倔强的小再芬一心想去她心中的大城市——— 安庆,拗不过她的父母最终答应了。

    于是10岁的韩再芬离开了天柱山下的潜山县,从一名四年级小学生成了安庆地区黄梅剧团每月拿20元工资的随团学员。

    虽然一再向父母保证过“不怕苦”,但几乎没有什么自理能力的韩再芬这么小就离开父母,情况可想而知。那一次,剧团在安庆各地共招收了11名学员,7男4女,韩再芬是最小的,也是女孩子里唯一家在外地的。

    学艺的生活紧张单调又艰苦,男孩子都熬不住,想家、掉眼泪。韩再芬也曾打过退堂鼓,有一次她哭着写信回家,向家里保证什么都愿意干,做家务、带弟弟,只要能接她回来。父母虽然心疼女儿,把她接了回来,但父亲事先给家里每个人都打好招呼,小再芬回来,大家谁也不要理她。韩再芬虽然回到家里,但在这样的氛围下,她坐立难安。这时父亲才又重提了旧话:“如果你选择了这行,就一定要坚持到底。”韩再芬体会到了父母的一片苦心,从此回到剧团专心学艺,再也没有“逃”过。

    发了一颗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机已经进入了中国普通百姓家。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当《上海滩》、《霍元甲》的主题音乐响起,大街小巷就空了,连孩子们玩耍的身影都很少见到。就是这个时期,一部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也引发了同样的收视效应,而韩再芬正是郑小娇的扮演者,她的名字因此家喻户晓,亦因此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个有分量的奖项——— 金鹰奖,那时她刚刚16岁。回顾自己的成功,韩再芬用了一个关键词:机遇。

    郑小姣的故事源自民间,在评书戏曲中多有演绎。一个命运悲苦的少女,一段曲折感人的爱情,主人公的命运在一次次阴差阳错间改变,而两个人的爱情却一次次面临绝境而得以回转,情节跌宕,倒像时下流行的悲情韩剧。这样的一个故事,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以电视剧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似乎没有道理不引发热议。而那时的韩再芬虽年轻亦无什么演技可谈,但她和主人公年龄相仿,扮相亮丽,唱腔柔美,只靠本色的演出便轻易博得喝彩一片,这可以说是时代给她的“机遇”。而该剧挑大梁的重头角色在激烈的角逐之后落在她的头上,这里就既包含了她自身的努力,又有着领导的力荐、师长的帮扶和导演的垂青,这几重机遇叠合起来该算是黄梅戏对韩再芬的眷顾。

    有了《郑小姣》的华彩亮相,更多的担子落在韩再芬肩上,团里领导不拘一格大力培养新人的策略,使她在其后有机会去塑造更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而她的勤奋、她的悟性、她的好学又使她在许多传统形象的演绎上有了新的突破,让《小辞店》、《女驸马》、《天仙配》、《桃花扇》等剧目有了“韩版”,亦有了“韩韵”。

    如果说自小耳濡目染在她心里播下了黄梅的种子,那么她所在的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则给了这颗种子发芽成长的沃土,韩再芬说:“剧团里有一百多个人,每一家我都去串门,每一家的饭我都吃过。那里像一方净土,让我自由自在地成长。”“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这成了韩再芬常挂在嘴边的话,因为正是这“百家饭”给了韩再芬心灵的温暖和丰富的艺术营养,而那份最初的对领导对老师对长者的感激演变成了她对黄梅的感恩之情。

    长成“黄梅树”

    在韩再芬的思想里,传承黄梅戏不是把它放在博物馆里保存起来,不是扮相俊美原封不动地去表现成名前辈的唱腔,而是把黄梅戏质朴、自然、真诚的演唱状态,把黄梅戏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带到现代生活中来,培植它的市场,培植它的观众,而要做到这样的传承却唯有不断去创新。

    2003年12月16日,北京长安大戏院。一部现代黄梅剧《公司》在这里上演,一位女博士毕业谋职无望转而自己开了公司,其间遭遇形形色色的人,带出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此时北京城正是贺岁大片比拼票房的当口,冯小刚导演的《手机》、集合众多大牌明星的《无间道Ⅲ》、王家卫根据几米漫画改编的《地下铁》等都展开了强劲的宣传攻势,而多场新年音乐会也在此时密集举行。

    韩再芬带着她创排的新剧《公司》直接杀到了北京首演,并一连演了八场。媒体报道观众的上座率达到八成以上,而从上千名观众的调查问卷看,《公司》受到了87%的观众喜爱。韩再芬说,《公司》就是想用戏剧的方式来演绎当代,以此去积极争取年轻观众。因为故事“现代”、台词“时髦”、表演“时尚”,这部剧被观众认为很“潮”,而韩再芬本人也因此感受到观众超出以往的热度:刚刚谢幕,观众就涌向舞台,以至于需要保安“解救”才能冲出人群。这种在当红歌星影星身上常见的状态如今出现在传统戏曲舞台上,这让韩再芬欣喜也让她欣慰。

    在黄梅戏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公司》不是韩再芬的第一次尝试。被视为韩再芬代表作品之一的《徽州女人》,在最初演出时,也因为大胆运用了大量电影、舞蹈语言以及在唱腔上的大幅革新,被认为不像黄梅戏,遭到一些专家的质疑。韩再芬平静地看待这些争议并从争议中找出自己新的方向,于是2008年,观众又看到了由话剧导演创作韩再芬演绎的黄梅新剧《美人蕉》。

    韩再芬的博客上写着醒目的一句话——— “戏曲如果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这像是她的一个誓言,对黄梅也是对自己。在推动黄梅戏革新的路上,她不畏风险,不惧失败,怀揣着一份责任、一份真情、一份自信。

    以上是995健康网给您介绍的再芬的“黄梅树”.希望大家有所了解,知道更多知识!

    原文地址:http://www.995jk.com

    延伸续读:http://zl.995jk.com

    (责任编辑:瑞婷)

    爱心医生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