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肿瘤科首页
传统疫苗以预防疾病为主,如肝炎病毒疫苗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可减少肝癌和宫颈癌的发生。但是,当前研发的肿瘤疫苗都是治疗性疫苗,这些疫苗通过特异性激活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而杀伤肿瘤细胞。肿瘤疫苗的优势在于一旦应用成功,可产生长期的免疫记忆细胞,消除肿瘤微小残留病灶并减少肿瘤复发,其缺点是干扰因素多,起效时间长。
树突状细胞(DC)是最有效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PC),在肿瘤疫苗的研究中尤其受到重视。目前研究重点已经逐渐从如何培养DC、如何刺激抗原,进展到根据DC表面标志物将其分为不同亚群,通过活化或抑制DC表面Toll样受体(TLR)、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增强DC活性,通过化疗等手段抑制T调节细胞,协同IFN-γ促进辅助性T细胞1(Th1)应答。
目前有10种肿瘤疫苗完成了Ⅲ期临床试验,其中1种公布了中期结果(表1)。尽管多数结果令人失望,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选择合适的患者(如肿瘤负荷小、疾病相对稳定),以及诱导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多次治疗、添加有效佐剂)是治疗关键。另外,这些临床试验有多项结果表明,免疫治疗12个月后疗效尤为显著,提示肿瘤疫苗的作用比较持久。
我们将DC瘤苗用于肺癌术后维持治疗,初步发现肿瘤进展时间(TTP)有延长趋势。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能有效诱导抗肿瘤免疫,常作为佐剂应用。1项Ⅰ/Ⅱ期临床研究采用GM-CSF修饰的自体肿瘤疫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33例患者中有3例达完全缓解(CR)。1×106瘤苗24小时GM-CSF分泌量超过40ng的患者总生存期(OS)为17个月,小于40ng者OS为7个月,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28)。
OS:总生存期 TTP:肿瘤进展时间 ORR:客观缓解率 PFS:无进展生存期
(责任编辑: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