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肿瘤科首页
肝癌之疾相当于祖国医学“肝瘿”、“肝积肥气”。此为病邪留于肝,则肝气内郁,生阳之气不能透达,痰涎留滞于胁,凉血内结于肝,日久转化而成“肝瘿”。
中医药治疗肝癌可以具有以下几种作用:
1.增强免疫功能,具有类似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2.抑癌、抗癌作用;
3.与化疗、放疗同时应用,可具有:
(1)减少化疗、放疗之副反应,使患者能耐受较大剂量的化疗和放疗。
(2)减少成纤维母细胞的生成,预防或减少化疗、放疗后的组织纤维化。
(3)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消化道出血等),相应提高治疗生存率。肝癌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大体上分为初、中、末期,治疗原则为攻、补二法。
初期(肝胆湿热兼瘀血)
证候特点:肝肿而坚,固定不移,胀多于痛,食后尤甚,暖气不爽,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腹胀,胸闷呕恶,胁肋胀疼,或有身目俱黄。舌苔黄腻,脉弦。
证候分析:湿热熏蒸,胆液宣泄不循常道,故见身目俱黄,小便黄赤;湿热蕴结,脾胃运化失常,散见纳差、腹胀,胸闷恶心,大便不爽;湿热瘀血互结于肝脉,故见肝肿而坚,固定不移。舌苔脉象均为湿热炽盛之象。
治疗原则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选方用药:茵陈蒿汤合桃仁承气汤加减。
茵陈50克,栀子15克,大黄10克,桃仁10克,蒲黄10克,丹皮20克,赤芍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
(责任编辑: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