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 肿瘤常识 肿瘤护理 肿瘤预防 肿瘤专题

中西结合治肝癌

>>返回肿瘤科首页

文章来源:zl.995jk.com 更新时间:2014年08月04日
  • 分享到:

    肝癌死亡率在我国位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之首,主要原因是发现的晚,患者出现症状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了,这无疑加大了治疗癌症的难度。

    肝癌的死亡率已超过胃癌位居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之首,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早期肝癌疗效最好的治疗手段。

    但对于大部分中晚期患者,多学科、规范化的综合治疗已经成为医学界的共识。在日前举办的第五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上,一项历时7年的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在配合肝癌的微创治疗、系统治疗中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及远期生存率。

    多数肝癌患者

    出现症状已届中晚期

    近年来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的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的55%,肝癌死亡人数占全球的45%。肝癌的死亡率已超过胃癌位居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之首,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

    “肝癌死亡率这么高,跟发现得晚、错过早期最佳治疗时机有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林丽珠教授指出,由于早期肝癌病人多数症状不明显甚至没有症状,发病确实比较隐匿。少数人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乏力等症状,易被当成普通的胃病,有的连医院都懒得去,自行购买胃药服用,不太当回事。因此,临床上,很多病人是拖到出现肝区疼痛、消瘦甚至出现黄疸时才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确诊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

    治疗手段虽多

    但各有局限性

    在治疗上,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手段虽然很多,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手段。而对于发现时已届中晚期的肝癌患者,大概有80%确诊后已不宜手术治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肝射频消融治疗仍是目前非手术治疗的常用手段。

    但肝癌病灶的供血十分丰富、侧支循环多,无论是微创介入或是放射治疗,对肿瘤的灭活都很难做到十分彻底。比如,有研究显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术能够使约30%~50%的瘤体坏死,但只有2%的肿瘤细胞被彻底灭活。而反复多次的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还会进一步损伤肝功能,加速患者肝硬化的进展。

    除了介入和放射治疗,在用药方面,目前仅有索拉非尼是被批准的中晚期肝癌治疗口服药,但病人服用1个月疗程费用约5万元,连服两个月有效果才能申请免费继续服用。而从目前的治疗效果来看,其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左右,也就是说,服用此药的50%患者可存活6个月左右。

    中医药配合介入治疗

    保肝抑瘤延长生存期

    “对于大部分中晚期患者,多学科、规范化的综合治疗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据林丽珠介绍,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开展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 五”重点专科肝癌协作组验证,从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历时7年联合国内15家医

    院,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中医药组、中西医组、西医组三组队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显示,中位生存期中医药组为214天,西医组为189天,中药加局部微创治疗可达312天。这项研究表明,中药的参与治疗显示了较好的疗效。

    “基于这项研究,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案。”林丽珠说,研究结果表明,部分中药能影响肝癌细胞DNA的合成,对其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此外,中医药配合介入术可以减轻肝功能的损害,保护患者残余的肝功能,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林丽珠临床观察发现,很多癌症患者往往是在手术和放化疗等各种现代医学手段用尽了、“没辙”了才来求助中医。“将中医药当成癌症的最后治疗手段,其实是个误区。”林丽珠认为,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及“整体”治疗观,运用得当可与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仍以肝癌治疗为例,早期患者手术切除病灶后,5年复发率仍高达50%。术后马上配合中医药治疗健脾保肝,可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促进脏腑功能恢复,降低复发率;而对处于放化疗阶段的肝癌患者,配合中医药治疗能够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以助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一朝患乙肝,终生要监测,戒烟戒酒,定期去医院检查,调整好心态,确诊为肝癌尽早手术。

    (责任编辑:李德亮)

    爱心医生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