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肿瘤科首页
肛门是肛管的外口,直肠是消化管的末段。
直肠上端约在第三骶骨平面与乙状结肠相连,向下沿骶尾骨屈曲,穿过盆底终于齿线。 肛管上端止于齿线与直肠相接。肛门缘到直肠末的一段叫肛管长2.5~4cm,肛管周围无腹膜遮盖。有内括约肌和提肛肌围绕,肛管表层为复层上皮,受脊神经支配,非常敏感。肛管中下部交界线正对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层的交界处。
指诊可触到一个明显的环形沟,此沟称为括约肌间沟(亦称肛白线)。直肠柱、肛门瓣、肛窦和肛乳头因前方有前列腺(男)和阴道(女)的影响,故肛管后壁的肛隐窝较前壁发育为好。连接肛隐窝与肛腺的管状部分叫肛门腺导管。
齿状线:齿线距肛门口约3cm左右,是肛管皮肤与直肠粘膜的连接处,上下组织构造不同。齿线是皮肤与粘膜的交界处,齿线以上是直肠,肠腔内壁覆盖着粘膜;齿线以下是肛门,肛管覆盖着皮肤。齿线以上的痔是内痔,齿线以下是外痔,齿线以上的息肉、肿瘤附以粘膜,多数是腺瘤;齿线以下的肿瘤,附以皮肤,是皮肤癌等。齿线以上的神经是植物神经,齿线以上的血管是直肠上血管,齿线以上部淋巴向上回流,齿线以下的淋巴向下回流,经大腿根部汇入腹股沟淋巴结。
几乎所有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都发生在齿线。齿线还是排便反射的诱发区。齿线区分布着调度特化的感觉神经终末组织,当粪便由直肠到达肛管后,齿线区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就会反射地引起内、外括约肌舒张、提肛肌收缩,使肛管张开,粪便排出。如手术中切除或损伤齿线过重,就会引起排便反射减弱或感觉性肛门失禁。
肛门直肠部肌肉:肛门直肠部周围环绕着许多肌肉,构成盆底,承载着腹盆内的器官,控制着排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这些肌肉可分为: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提肛肌、联合纵肌和肛管直肠环五部分。
肛门外括约肌 是属于随意肌。提肛肌左右各一,联合作成盆膈,是随意肌。上面盖以盆膈筋膜,使之与膀胱、直肠或子宫隔离;下面覆以肛门筋膜,并成为坐骨直肠窝的内侧壁。
提肛肌 分三部:一、耻骨直肠肌;二、耻骨尾骨肌;三、髂骨尾骨肌。
联合纵肌 直肠纵肌与提肛肌在肛管上端平面汇合时,肌束混合在一起,形成了集平滑肌纤维、少量横纹肌纤维、大量弹力纤维的肌束,被称之为联合纵肌。联合纵肌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固定肛管。协调排便。联合纵肌之间共有四个括约肌间间隙,最内侧间隙借穿内括约肌的肌纤维与粘膜下间隙交通,最外侧间隙借外括约肌中间襻内经过的纤维与坐骨直肠间隙交通。
肛管直肠环肛管直肠环:在临床检查上十分重要。它是由外括约肌浅层、深层及提肛肌的耻骨直肠肌和内括约肌的一部分组成一肌环,称作肛管直肠环。对肛门有括约作用,在直肠下端后方及两侧。此环如绳索,后部比前部发达,前部比后部稍低。如嘱患者吸气并收缩肛门时,此环更为明显。以食指伸入肛管内反复检查,可以确定其位置,并可以发现此环呈U字形。在肛门后方明显,两侧稍差,前侧则不明显。
肛门直肠旁的间隙:容易感染发生脓肿。
肛门直肠周围血管 : 肛门直肠部的血管十分丰富,动脉供应主要来自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骶中动脉和肛门动脉。其动脉之间有很丰富的吻合。
(责任编辑: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