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 肿瘤常识 肿瘤护理 肿瘤预防 肿瘤专题

早期卵巢癌有何信号

>>返回肿瘤科首页

文章来源:zl.995jk.com 更新时间:2014年07月06日
  • 分享到:

    近年来卵巢癌被视作“隐形杀手”,由于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约70%以上的卵巢癌确诊时已经属于晚期,仅有24%的卵巢癌被早期发现。但近日有美国媒体报道,最新研究表明,早期卵巢癌还是有迹可寻的。这些早期信号虽然微弱,但并非不可把握,很多患者发现得晚,是因为其警惕性不够高。

    女性应该多关心自己的健康,最好每年做一次体检。

    专家:70%以上的卵巢癌确诊时已是晚期,原因主要是患者警惕性不够高

    长期以来,卵巢癌都被视作“隐形杀手”,由于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约70%以上的卵巢癌确诊时已经属于晚期,仅有24%的卵巢癌被早期发现。但近日有美国媒体报道,最新研究表明,早期卵巢癌还是有迹可寻的。这些早期信号虽然微弱,但并非不可把握,很多患者发现得晚,是因为其警惕性不够高。

    七成卵巢癌发现时已到晚期

    卵巢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肿瘤,卵巢癌的发生率,在我国约占所有卵巢肿瘤的5%,其发病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但病死率却为首位,其原因是由于卵巢癌生长部位隐蔽,约70%以上初诊患者已向盆腹腔转移。

    卵巢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年龄越高,发病越多。一般多见于50岁左右的更年期和绝经期妇女,但20岁以下的少女也有发生。目前卵巢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可能与年龄、生育、血型、精神因素及环境等有关,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卵巢癌虽然凶险,但发现得早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在卵巢癌未扩散到卵巢以外之前,其五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但当卵巢癌扩散以后,其五年存活率将下降到25%以下。

    易与其他疾病症状相混淆

    卵巢癌之所以难被早期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目前尚缺乏可靠的普查措施,对卵巢癌的早期发现主要依赖于对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

    二、卵巢癌的症状常常是模糊的,容易与其他疾病症状相混淆。如卵巢癌的症状之一是胃肠道不适,病人几乎都因腹胀、胃纳不佳、饮食减少或明显消瘦而就医。但这些症状类似于一般的消化系统症状和胃肠功能紊乱,很多时候并不引人注意,甚至很多医生也对此非常忽视;

    三、警惕性不够高,因为卵巢癌相对少见,不要说患者,对主诉为腹胀和便秘的病人连很多医生都可能不会想到卵巢癌,因此常常导致诊断延误。

    早期卵巢癌也有特异症状

    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早期卵巢癌也有一些特异的症状,并非无迹可寻。美国癌症协会、妇科癌症基金会和妇科肿瘤专家协会的专家一致认为,这些早期症状主要包括:腹部肿胀、饱胀感、胀气尿频、尿急;恶心、消化不良、便秘、腹泻;月经紊乱、性交疼痛;疲劳、背痛等。

    如果女性存在任何上述症状之一,并已经持续了两周以上,那么就应该立即去医院做相应的筛查,以排除患卵巢癌的可能。50岁左右的女性更应该时时关注自己的身体。进入老年期妇女的卵巢日渐萎缩,若妇科检查仍可触及卵巢或肿块者,应高度可疑为卵巢癌。

    幼、少女卵巢尚未发育成熟,肛查往往摸不到卵巢,如能触及增大的卵巢或B超发现附件肿物,也应怀疑为卵巢癌。临床还发现,卵巢功能不全者如月经初潮推迟、绝经期提前、痛经、独身、不育或有卵巢癌家族史的人群易患卵巢癌。“如果能及早发现,90%的卵巢癌病人能活到5年以上。因此,女性最好能一年做一次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生秀杰介绍,目前主要是结合肿瘤标志物、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来筛查卵巢癌。

    据介绍,对卵巢癌的治疗目前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卵巢癌的首选方法。手术不仅可以明确卵巢肿瘤的病理类型、病灶范围,而且能将肿瘤全部或大部分清除。对中、晚期病例做细胞减灭术,即将腹盆腔内凡能切除的肿瘤均予切除,有利于机体抗肿瘤能力的增强,并为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创造有利的内环境,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大有裨益。

    小贴士

    卵巢癌高危人群有6类:

    1、有乳腺癌、肠癌、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的家族史的妇女;

    2、患有不孕症或未育的妇女;

    3、使用过促排卵药物的妇女;

    4、50岁以上的妇女;

    5、月经初潮12岁以前,或绝经晚于55岁的妇女;

    6、得过乳腺癌、肠癌、子宫内膜癌的妇女。

    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最好每年去医院接受一次防癌筛查,以便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责任编辑:王巍)

    爱心医生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