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肿瘤科首页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有22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目前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但对于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介入治疗被公认为目前治疗不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手段。
介入治疗包括血管性介入治疗与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一、血管性介入治疗
(一)[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
1、TACE理论依据
临床研究表明:肝癌的血液供应90-99%来自肝动脉,尤其有包膜的肿瘤几乎完全由肝动脉供血。
1)灌注化疗:可以使治疗部位的药物浓度显著提高,药物化学动力学研究表明:经肝动脉注入化疗药时,肝内的药物浓度为经静脉全身给药的2-22倍,肝中药物浓度为全身的100-400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量明显减少,药物浓度增加1倍,杀伤癌细胞疗效提高10~100倍,故灌注化疗可明显进提高治疗疗效,减轻化疗药物毒副作用;
2)栓塞:阻断肝动脉供血,肿瘤组织就会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肝动脉栓塞,特别是超选择性亚段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的肝癌,大部分瘤体组织 因缺血、缺氧而逐步坏死,而正常肝组织的血供受影响不大,且能形成侧支循环,不会导致明显的肝功能障碍。
2、TACE的实施
1)术前:①介入放射学医师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临床资料,严格适应症与禁忌症的把握,下列情况视为相对禁忌症:严重肝功能障碍或肝细胞性黄疽,大量腹水伴少屎,明显肾功能不全,明显的凝血机制障碍或有门脉高压出血及出血倾向者,肿瘤体积超过肝体积70%以上者,全身广泛转移;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近终末期患者;重度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门静脉主干癌栓完全阻塞者应视门脉侧枝循环、肿瘤大小、门脉高压程度等情况酌定。
②者要行碘过敏试验,穿刺部位皮肤要备皮,接受介入医生谈话,签署《介入诊疗知情/同意书》类似外科手术协议书的文书。
2)术中:
一般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也可选择腋动脉、锁骨下动脉等),现多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置管成功后,常规行腹腔干、肝动脉造影,间接门静脉造影,肝动脉变异较多,视情况必要时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肠系膜下动脉造影,甚至胃左动脉、膈动脉等动脉造影,直至发现病灶全部供血动脉。
分析血管造影表现,了解肿瘤血液供应特点,了解有无肝动脉一门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痿、门静脉癌柱等。肿瘤血管造影表现,超选择性插管于肿瘤供血动脉内,尽量将导管的头端直接置于肿瘤的供血动脉内,必要时使用同轴微导管技术,若肿瘤有多支供血动脉,则应分别超选择性插管。
超选到位后行TACE,在透视下经导管逐步注入化疗药、栓塞剂或前二者的混合物,多采用混合物碘油与化疗药一同注入,亦可采用“夹心面包”疗法,即先注入碘油再注入化疗药物,最后再注入栓塞剂。具体情况要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而定。
目前常用栓塞剂多为超液化碘油,超液化碘油可停留于肿瘤的末梢血管内,形成持久性栓塞,并可防止侧支循环形成。化疗药物常用氟尿嘧啶,顺铂,卡铂 丝裂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多为联合用药。
3)术后:加压、包扎穿刺口,对症支持治疗并发症,结合术中情况,术后可予以一定药物预防并发症所致的不适。
(二)其它经血管性介入治疗术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介入放射学治疗以来,TACE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墓本与国外同步,某些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在其原理基础上,人们成功研制了一些其它经血管性介入治疗方法,并逐步应用于临床。
1.经门静脉化疗栓塞术(PVEC)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大部分HCC结节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供血,尤其无包膜的浸润性病灶、多次TACE术后复发病灶。门静脉分支多在肿瘤的周边,而肝动脉则直接深入肿瘤中心,且两者之间有细小的吻合支形成,因此单纯的TACE对于这些患者疗效久佳,在TACE基础上行PVEC,因门静静脉压力小,血流速度慢,化疗药物局部停留时间较长,有利于杀灭肿瘤细胞。有可能完全阻断肿瘤血供,提高疗效。
PVEC多采用经脐静脉或胃网膜右静脉插管至门静脉,也可经皮穿刺直接插管至门静脉内行化疗栓塞,或者于TACE术中,将化疗药在脾动脉注入,经过脾静脉一门静脉而行门静脉化疗。
2.经皮血管内药盒植入术(Percutaneous Intravascular Port-catheter System lmplantatipn,PIPCSI)PIPCSI包括经皮锁骨下动脉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Percutaneous left subclavian artery port-catheter system implantation,PSPl)和经皮肝门静脉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port-catheter system implantation,THPPl),经肝动脉或门静脉植入导管药盒系统(Port-catheter system,PCS),
根据病情需要,通过PCS定期经过靶血管注入化疗药、栓塞剂,达到间断性TACE或PVEC的临床治疗效果。此种方法既克服了以往手术埋植PCS创伤大,操作复杂等缺点,也克服了TACE或PVEC导管不能长期留置、反复穿刺不易规律治疗等缺点。经PCS长期、规律用药,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 其它血管性介入治疗术包括经肝动脉热化疗(用加热到预定温度的抗癌药、碘油行TACE)、经肝动脉内放射治疗、经肝动脉生物治疗等。均因其欠成熟而未得到广泛应用。
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非血管性介入治疗包括经皮穿刺肝脏瘤内注射术(化学灭能术)、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穿刺肿瘤间质毁损治疗术。
1. 经皮穿刺瘤内药物注射术,1983年开始于日本,所注射药物主要包括无水乙醇,醋酸,高温蒸馏水、生理盐水等,以醋酸,乙醇较为常用。
经皮穿刺瘤内乙醇注射治疗术(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l)是利用乙醇对肿瘤细胞的蛋白变性,脱水作用及对瘤内小血管栓塞作用而致肿瘤细胞坏死。
经皮穿刺瘤内醋酸治疗术(Percutaneous actm injection,PAl)与PEI原理基本相似,但醋酸比乙醇具有更强的组织渗透力,更易穿透瘤组织内的纤维间隔而均匀弥散,国外Ohnishi等进行的研究表明:PAI疗效明显优于PEI,文献报道认为PAI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途径。
经皮肝穿刺瘤内高温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注射治疗术(FHDl)利用高温直接杀死肿瘤的细胞,同时冷却后的蒸馏水还借其低渗性引起肿瘤细胞肿胀、崩解死亡。PHDI相对PEI,PAI安全性高,副反应轻微。但实际应用时瘤灶内温度升高程度难以控制而直接影响疗效,且大量注射产生的高压有可能引起癌细胞扩散。
2.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术
通过计算机立体定位系统(3D-TPS),在现代医学影像设备(US、CT、MRl)设备引导下将通过特种工艺、技术处理成的具有放射性的粒子根据临床需要植入病灶内,通过微粒释放的射线(中子、a、b、Y,多用Y射线)对肿瘤组织进行连续不断的照射而杀伤肿瘤细胞。
此种治疗方法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初,但由于技术等原因直到上世纪末才得到进一步广泛
推广应用。征我国经过近十年来迅猛的发展,已成功应用于临床。由于植入的粒子释放的是低能量射线,穿透力弱,减少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使周围组织得到有效保护,明显地减轻了治疗的副作用,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医务人员的辐射也特别小。
3. 经皮肝穿刺肿瘤间质毁损治疗术
1)射频消融治疗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
PRFA是在医学影像设备(US,CT,MRl)引导下将射频电极植入瘤体内,利用高频震荡电流使组织离子随电流变化而产生振动,在消融电极周围形成50"C以上高温区,而导致肿瘤细胞形成凝固性坏死,同时PRFA可使肿瘤周围的血管凝固,阻断肿瘤血液供应,防止肿瘤转移,局部的热疗还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而抑制残留肿瘤组织的生成,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2) 经皮激光治疗术(Laster induced thermotheraphy,LITl)
LITI经引入瘤体内的光纤行激光照射,在局部产生55~65℃的局部高温,使癌细胞的功能状态产生不可逆性变性、坏死,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3)经皮微波固化治疗术(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PMCT)
PMCT经置入病灶内的微波电极产生微波热效应,形成50℃以上的高温,致肿癌组织凝固坏死而治疗肿 4)冷冻治疗将冷冻探头插入肿瘤组织内形成一40℃以下的温度,使肿瘤细胞发生细胞内凝固坏死。非血管性介入治疗还包括与上述类似的电化学疗法、沸水注射疗法等均因应用较少,在此不予阐述。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相对手术治疗而言,微创,适应证较广、操作简便,并发症少、重复性强,至今令肝癌的非手术治疗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
在提倡综合治疗的今天,对不能手术治疗的HCC,应首先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然后结合各种介入治疗的优缺点,予以科学的、合理的介入治疗,才能获得最佳疗效。今天,介入治疗的地位与日俱增,相信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治疗未来的前景必将令人瞩目,为肝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