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肿瘤科首页
初次体验掰棒子,9日上午8时,太阳刚从云层中探出头来,田野上还弥漫着薄雾,当记者来到柏林庄街道柏林庄村准备掰棒子时,田间地头已是机声轰鸣,到处是忙碌的身影。
初次掰棒子(掰玉米)感觉“这活挺新鲜”
8点多钟,当记者来到步大哥家的玉米地时,玉米秸已经刨完,被一排一排整齐地码在地里。两位农妇和一位老人正蹲在地里掰玉米。步大哥一边将掰下的玉米往机动三轮车上装,一边告诉记者,他们家一共种了4亩玉米,就剩这一亩地没掰完,他们早上6点就来掰玉米了,估计一上午就能忙完。掰玉米,不就是把玉米杆上的玉米掰下来堆成一堆嘛,记者心里想着,这活不难。“现在的玉米还比较嫩,加上晚上下了露水,好掰,等再过段时间干了,就不好掰了。”一位农妇一边掰一边告诉记者。记者尝试掰了几个玉米,果然很轻松就掰下来了。按住玉米杆,逆着玉米生长的方向,“咔”一声脆响,一个玉米就这么容易掰下来了。
两堆玉米掰完
庄稼活确实很累人
说干就干,撸起袖子,记者开始卖力地掰起玉米来。“戴副手套再掰吧。”看到记者掰得正起劲,步大哥提议,但记者却觉得戴手套是多此一举。掰了20几个玉米棒之后,记者已经开始觉得腿蹲得有点酸了。站起来歇一会接着干,又一小堆玉米掰完,记者起身休息的时候才开始感觉到,两只手腕火辣辣地疼,还有些痒。左手虎口处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划了一个小口子,渗出血来,手面上还被划了两三个长长的红色划印。“你是被玉米叶子划到手了吧。不要小看这玉米叶子,划到手也可疼了呢。”一起掰玉米的一位农妇告诉记者。记者看到,她们个个都带着手套、套袖,顺势跪在潮湿的玉米堆里干活。此刻记者才明白,为什么步大哥让记者带上手套,掰玉米真是个“伤手”的活。双手“受伤”以后,干起活来就慢得多了,忍住疼痛,记者坚持着掰完了剩下的一点玉米。此时日照已经开始强烈,胳膊上出了汗,更是火辣辣地疼。玉米地里的虫子多,记者的脖子也被虫子蛰,真是“祸不单行”。
记者感受
当农民很不容易
步大哥家的玉米地靠近路边,由于树木遮挡,玉米产量比其他地方低很多。 步大哥告诉记者,种植玉米要经过松土、播种、疏苗、除虫、施肥、浇水、除草、喷药等十几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要辛辛苦苦干几天才能完成。“今年四亩玉米地收了4000多斤,除去化肥、农药等成本,能赚个4000多块钱。孩子上学的费用出来了。”步大哥掰着手指头算道。
掰棒子,相对于其他的农活,算是最简单的了,但这一上午的体验,着实让记者彻底领教了干农活的不易。怪不得人们常说,庄稼人赚的都是“血汗钱”。
(责任编辑:郅园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