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肿瘤科首页
小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了解小肠癌诊断方法就可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那么小肠癌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呢?
近年来,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相继引人临床,并用于小肠疾病的检查。这是目前能对全小肠进行腔内病变完全检查的两项内镜技术,在检查范围上大大超越了原先的普通推进式小肠镜,因此,使小肠疾病的整体检出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经典的放射影像学检查中,小肠稀钡灌注是诊断小肠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方法,其中尤以插管法的阳性率为高。它能使钡剂快速进入小肠,不受肠蠕动干扰,对小肠黏膜完整性、肠壁结构形态作全面观察,对有一定大小(通常为2CITI以上)的充盈缺损以及肠管狭窄或扩张等病变有较好的检出率。
对回肠中下段的占位性病变,由于钡剂积聚和肠道蠕动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小肠稀钡灌注的诊断率低于空肠部位。另外对于扁平样病灶,如血管瘤等,小肠稀钡灌注通常无法检出。本研究中,小肠稀钡灌注对不同肿瘤检出能力的差异也证明了这点。
胶囊内镜用于小肠疾病诊断已有不少报道,其主要适应证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腹痛等。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胶囊内镜对小肠多节段和弥漫性病变如小肠克罗恩病和乳糜泻等的诊断率可70%以上,诊断准确率为75~82%。由于胶囊内镜在小肠中的运动主要依靠肠段蠕动收缩,连续拍摄到的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机性和过性,因此它对单个病灶的检出率远低于多灶性病变。另外,由于胶囊内镜对病灶的观察受肠道内残留液体和内容物的干扰,致使其对小肠内单个病灶检出率和准确性受到影响。部分疑似病例仍需通过小肠镜检查来最终确诊或排除。
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能力和良好准确性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小肠肿瘤通常以单病灶形式存在,血管性肿瘤如海绵状血管瘤,瘤体一般不大,且表面较为平坦,容易被小肠稀钡灌注或胶囊内镜等漏诊。而双气囊小肠镜具有直观、清晰和操作可控等特点,是目前诊断黏膜和或)黏膜下肿瘤的良好方法。
温馨提示:了解小肠癌诊断方法可以及早发现和控制小肠癌,小肠癌的形成和发展都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合理的膳食,科学搭配是小肠癌预防和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正确的饮食有助于小肠癌患者及早康复。(本文来自小肠癌诊断专题)
(责任编辑:忆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