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肿瘤科首页
目前相当一部分患者对乳腺癌的认识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乳腺癌的治疗就是单纯手术治疗,只要切得干净,就不会复发,从而错失过了后续治疗的良机。目前已有多种内分泌新药应用于临床。内分泌治疗的效果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一改以往“可有可无的辅助治疗”的地位,成为治疗必须的甚至是一线治疗。
治疗乳腺癌必须规范化,单纯的手术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妇科专家指出,“总的说来,手术治疗要求将肿瘤和邻近的淋巴结彻底切除,而降低复发转移风险的关键在于术后的后续治疗。所谓后续治疗,又叫辅助治疗或综合治疗,常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内分泌治疗的原理是通过抑制或减少雌激素的分泌,降低其水平或者阻断雌激素的作用途径,从而阻断肿瘤赖以生存的“养分”来源。中国的乳腺癌患者约70%都表现为激素受体阳性,对这类患者而言,内分泌治疗是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最为重要且优先考虑的手段之一。
临床效果表明,内分泌治疗效果相当好,能将五年生存率提高10%左右。而且,内分泌治疗一般只需口服药物,使用方便,虽然需要长时间用药,但其副作用比化疗、放疗要小很多。
一、内分泌治疗机制
是激素依赖性肿瘤,肿瘤细胞上存在的甾体激素受体具有不同程度的激素依赖性,其中对雌激素的依赖性最大。雌激素受体(ER)未与雌激素结合时,细胞内的ER和HSP90结合形成ER-HSP90复合物,不能激活基因转录,而ER和雌激素结合后,ER-HSP90复合物分离并形成ER同源二聚体使受体激活,激活的ER和DNA增强子(雌激素反应元件ERE)结合成ER-ERE复合物促使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并诱发转录,产生生物学效应。现已发现受ER调控的蛋白有PR、PS2、C-erB-2、Srp27、TPA和组织蛋白D等。内分泌药物从不同环节阻断雌激素的作用,使肿瘤细胞停滞于G0/G1期,从而达到临床缓解。
药物种类和作用环节如下:
①LHRH受体拮抗剂--与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竞争垂体前叶的LHRH受体,减少促黄体激素分泌,抑制卵巢激素的产生。
②黄体酮类--通过副反馈作用抑制垂体前叶分泌促性腺激素,以降低血清雌激素水平;另外,还可阻止ER在细胞核内的蓄积,使雌激素“无的放失”。
③芳香化酶抑制剂--抑制肾上腺皮质中雄激素芳香化成为雌激素的过程,减少绝经后雌激素的产生。
④抗雌激素药物--与雌激素竞争癌细胞的ER,形成的复合物可降低癌细胞增殖速度。
目前内分泌治疗药物主要有三苯氧胺和芳香酶抑制剂两大类。这两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三苯氧胺治疗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癌、血栓栓塞等,芳香酶抑制剂则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等。
但专家提醒患者千万不能因为对后续治疗不良反应的恐惧而放弃治疗,因为患者从中所获得的益处要远远大于不良反应。根据迄今对芳香化酶抑制剂所做的全球规模最大、随访时间最长的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研究---ATAC研究100个月的最新数据显示,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应用阿那曲唑相比三苯氧胺,能够进一步降低乳腺癌患者24%的复发风险,降低对侧乳房新发乳癌的风险40%,减少远处转移的风险16%。
二、内分泌治疗疗效和优点
1、疗效总的来讲,未经雌激素受体检测的病例内分泌治疗的有效率为30%;ER阳性患者的有效率为50-60%,部分内分泌治疗无效的原因可能与ER发生突变、癌细胞中除ER以外还存在其它激素受体甚至一种肿瘤存在两种不同的细胞群等有关;ER阴性患者的有效率仅为5-8%;ER、PR双阳性者高达70%;若ER、PR、PS2蛋白表达均为阳性,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更高,但有效率都达不到100%。
2、优点
①毒副反应轻,对正常组织无明显损害,可有效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②均为口服药物,使用方便。
③交叉耐药少,复发的病人仍有效。
④中位缓解期(MS)12-18个月,明显优于化疗的6-8个月。
⑤内分泌治疗的病情稳定(SD)病例,虽然肿瘤并未很快缩小,但可获得与CR或PR相仿的缓解期和生存期,因此SD病例应视为内分泌治疗有效。
另外,乳腺癌手术后5年内是复发高危险期,手术后2到3年有一个复发的小高险。因此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应该及早进行规范的内分泌治疗,把握手术后5年内的治疗关键期。
(责任编辑: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