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 肿瘤常识 肿瘤护理 肿瘤预防 肿瘤专题

专家辟谣:微波炉加热食品不会致癌

>>返回肿瘤科首页

文章来源:zl.995jk.com 更新时间:2014年06月28日
  • 分享到:

    最近网上有传言:用微波炉加热食品会产生有毒甚至致癌的化合物,而且食物中的营养会严重流失。微波炉加热食品真的会致癌吗?下面,我们有请专家为我们详细解析。

    专家辟谣:微波炉加热食品不会致癌

    1、致癌传言如何产生?

    专家:可能源于美国的一场医疗官司。

    对微波炉烹饪食物有害的猜测,由来已久。1991年美国一场引人瞩目的官司,让一些人产生“微波加热不安全”的怀疑:一名患者手术很成功,但在随后的一次输血中死亡,而她输入的血是由微波炉加热。后来,这件事被写成文章刊登在美国的一家网站上,2003年,这篇文章经国内某媒体翻译刊登。

    不少人据此认为,微波加热“使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具有毒性,还可能致癌。”

    记者了解到,美国法院经过多方调查,判决死者的死因并非由于微波炉加热后的血液产生了毒性,而是加热时间控制不得当,使血液产生了溶血现象(即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通过网络搜索,还可以看到当时的庭审记录。据了解,现在医学界禁止用普通微波炉融化冷冻的血浆,原因正在于其加热时,由于受热不均匀,容易出现局部过热,导致溶血。

    2、微波食品会致癌吗?

    专家:微波加热是物理加热,不发生分子结构改变,正常使用对人体无害。

    据专家介绍,微波加热是依靠物体吸收微波将其转换成热能的加热方式。食品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当微波辐射到食品上时,水分子随微波场产生微观分子运动,产生了类似摩擦的现象,使水温升高,食品的温度也随之上升。也就是说,使用微波加热,食品并未发生化学变化。

    我国微波功率应用及测量技术专家、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张兆镗说,食物多由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组成,食物中的水,在吸收了微波能量后,发生高速旋转振动,从而相互摩擦产生热量。

    现在的微波炉发出的微波一般是2.45GHz,也就是说食物中分子每秒振动24.5亿次,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热量,但其能量远不足以使分子的化学键发生改变。这完全是物理加热,本身并没有发生任何分子结构的改变,又何来产生致癌物一说?专家表示,微波炉1947年发明于美国,至今还没有过因微波炉食品导致癌变的流行病学报告。

    3、微波炉辐射损害健康吗?

    专家:我国微波炉生产标准与国际标准、欧盟标准一致;发达国家使用微波炉也很普遍。

    微波辐射对人体有损害吗?专家说,波按照频率分类从低到高为:长波无线电(频率最低、波长最长)、无线电波、微波、可见光、X射线、γ射线,波对人体的危害与其频率成正比、波长成反比。微波介于可见光和无线电波之间,可见光,我们每天都在沐浴;而平常用收音机收听的广播就属于无线电波。合理使用微波,对人体不会产生明显伤害。

    4、微波食品的营养会流失吗?

    专家:微波加热不会比其他烹调方式导致更多的营养流失;脂肪高而水分低的食品不适合用微波炉加热。

    专家认为,食品营养是否流失,取决于烹调烹饪过程是否合理、操作是否科学,与使用微波炉还是其他烹调方式没有关系。可以说,任何烹调方式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营养流失,而使用微波炉并不会比别的方式流失更快、更严重。

    对于高水分食品来说,只要加热时间、温度合适,微波加热并不比其他方式多损失营养成分。有大量研究证明,蔬菜、水果等食品在用微波烹调时,因为加热时间短,达到同样中心温度时,其维生素C、类黄酮和叶绿素的损失较小。

    阅读贴士:微波炉使用注意事项

    1、专家介绍,微波炉可用的容器包括陶瓷、玻璃和塑料三类。日常的瓷制碗盘以及用来煲汤的陶瓷锅,都可以用于微波炉。塑料一定要用能够耐受100摄氏度的无毒塑料,最好是专用的微波炉塑料餐具。普通塑料袋不要用于微波炉加热。

    2、酸奶和其他含有活菌的食品不宜用微波炉加热,因为会杀死有益菌,降低保健价值。

    3、有膜或有外壳的食物不宜微波加热,容易爆出。

    4、在使用微波炉时,应保持50厘米以上距离,当微波炉停止工作时再打开拿取食品。微波炉工作时,不要用眼睛直视。

    5、脂肪含量高而水分含量低的食物,如奶酪、坚果、五花肉等,用微波炉加热时要小心,因为水分少,温度上升快,容易焦糊或炸开。此外,鱼干、肉干等水分含量太低,微波加热时非常容易焦糊。

    (责任编辑:王巍)

    爱心医生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