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 肿瘤常识 肿瘤护理 肿瘤预防 肿瘤专题

糖尿病人更易惹上癌症

>>返回肿瘤科首页

文章来源:zl.995jk.com 更新时间:2014年06月28日
  • 分享到:

    与非糖尿病的癌症患者相比,患有糖尿病的癌症患者通常得到的治疗力度较弱。并且整个疾病的治疗前景更加黯淡。国外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确诊的58500名癌症患者中,有9%患有糖尿病,但由于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不容易接受化疗和放疗,导致糖尿病合并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0%,而非糖尿病癌症患者可达50%以上。
    据2007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一项针对随机受试者的研究报道称,空腹血糖水平高于7,8retool/L的被调查者死于癌症的几率比低于5,6retool/L者高25%。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糖尿病和癌症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记者因此走访了几位专家。

    糖尿病会导致癌症吗?

    关于糖尿病是否能导致癌症的问题,几位专家的意见是一致的: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糖尿病与癌症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糖尿病会导致癌症”这一说法缺乏足够且令人信服的临床依据。由于糖尿病患者本身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较正常人偏低,这类人群患某些癌症的几率可能相对高一些,但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会罹患癌症。而且,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使用糖尿病药物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然而,对日本成年人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癌症,特别是某些特殊的组织,例如胰腺和肝脏。日本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9.8万名糖尿病男性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患癌症的几率比无糖尿病的男性高27%。同时,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也有可能容易患某些癌症。
    专家指出,2型糖尿病可以产生过量的胰岛素(高胰岛素血症),促使肝脏或者胰腺的癌细胞生长,同时,糖尿病也可以改变性激素的水平,易引发女性的卵巢癌和男性的前列腺癌。因此,糖尿病患者对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大警觉性。

    癌症会诱发糖尿病吗?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70%-80%患胰腺癌的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切除肿瘤后,患者的高血糖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此外,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人群普遍存在血糖超标或糖耐量异常。还有一些基础研究,揭示了生物活性物质的复杂变化与肝脏、脂肪、肌肉细胞的胰岛素抵抗有密切关系。
    专家就此指出,有些癌症有可能诱发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发病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后天机体的应激反应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排除由于癌症的治疗引发血糖过高的情况,因为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顺铂,特别是糖皮质激素,都可能引起血糖升高。这种改变多数是一过性的,偶尔也可以是永久性的。

    癌症初步筛查的手段有哪些?

    专家提醒说,由于目前40岁以上人群的癌症发病率明显上升,癌症检查应该成为年度体检的一部分,以利于早防早治。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体检中查出早期癌症的重要手段。①血常规。普通血常规的某些异常,提示血液系统肿瘤的存在;②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指标升高,提示存在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常用的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CA125等,有间接提示作用,但不具特异性,不能判定肿瘤的具体类型;③肝肾功能。可查出肝肾的功能状况,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必查。
    B超利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可清晰地发现被检查者全身大多数器官是否有肿块及病变。腹部B超可查出腹部各脏器状况;盆腔B超可了解卵巢、附件等情况。
    x线胸片及乳腺检查x线穿过人体后,因器官、组织密度不同呈现影像,由此可直接显示肺部肿瘤,也可通过肺气肿、阻塞性肺炎、胸水等间接性改变寻找胸部肿瘤。
    肛门指检大致可以确定距肛缘7-10厘米的肛门、直肠有无病变和病变的性质,是普查直肠癌的最简单方式。
    胃镜和肠镜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胃、肠黏膜的色泽、血管纹理、腺体开口形态,以识别有无病变,对可疑病灶可做活检确诊。长期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必查。
    妇科体检巴氏涂片采用巴氏染色的方法,可检测早期宫颈癌,检出率约60%-70%。

    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的癌症有哪些?

    解放军第306医院军糖尿病诊治中心陆祖谦副主任认为,由于中国还没有完成大样本调查,尚不能确定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的肿瘤具体是哪几种。但具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肿瘤包括肝癌、肾癌、胰腺癌、直肠癌、膀胱癌、肺癌。在女性糖尿病患者中,罹患乳腺癌和子宫颈癌的危险性也增加;而在男性糖尿病患者中,通常罹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增加。

    这些癌症通常有哪些症状?

    专家认为,如果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90%的癌症患者是可以治愈的,治疗费用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必须重视癌症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直肠癌——腹痛、下坠感、便血凡是30岁以上的人出现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大便习惯发生改变,有下坠感且大便带血,继而出现贫血,乏力、腹部摸到肿块,应考虑大肠癌的可能。有大肠直肠癌家族史、大肠直肠癌术后患者、大肠有息肉、胃癌、甲状腺癌、乳癌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长期高脂低纤维素饮食者,应每半年做一次便潜血检查,并到医院找专科医师安排一次大肠镜或大肠钡餐X线检查。发现息肉则尽早切除,以防癌变。若检查正常,则应按照医师建议日期定期复诊。
    胰腺癌——不能解释的上腹部不适在胰腺癌的初期,患者常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进行性阻塞性黄疸、无法解释的厌食及消瘦,体重下降超过10%,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钡餐检查消化道正常,近期突发糖尿病而又没有发病的因素,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如果病人是嗜烟者应加倍注意)和不明原因的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等症状。对于年龄超过40岁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要高度警惕,如果伴有不明原因的明显消瘦,最好及时到医院做检查。
    肝癌——右肋下痛右肋下痛常被称为肝区痛,常见于肝炎、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有肝硬化、慢性乙肝或丙型肝炎者、家族中有人得肝癌者,建议每4个月到医院检查一次,抽血化验甲胎蛋白和肝脏B超,若怀疑患病再进一步做血管摄影、CT或肝穿刺细胞学检查,以确定诊断。甲胎蛋白检测对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达70%-90%。
    肺癌——刺激性咳嗽,且久咳不愈或血痰经抗生素、止咳药治疗不能很好缓解,且逐渐加重、偶有血痰和胸痛发生时,此种咳嗽常被认为是肺癌的早期信号。年龄超过40岁、每年吸烟支数达到400支以上、有肺结核病史,特别是有结核斑痕者、有职业致癌因子(如石棉、无机砷化合物、煤烟、焦油等)接触史者,应每年做一次胸部X线检查,必要的时候做支气管镜检查。
    乳腺癌——乳房肿块正常女性的乳房柔软,如果触摸到肿块,或对着镜子观察到乳房有任何不同于以往的情况,且年龄是40岁以上的女性,应考虑乳腺癌的可能。对于30岁以上的女性,大多数医生提倡1年1次或半年1次去医院检查乳腺。常用方法有专业医师触诊、x线检查等。
    子宫颈癌——阴道异常出血正常妇女的月经每月1次,平时不会出现阴道出血。如在性交后出血,需要排除外宫颈癌;性交后出血一般量不多,如果能引起注意,有可能发现早期宫颈癌。提倡妇女每年接受妇科巴氏涂片检查,及早发现变异细胞并做出治疗。
    前列腺癌——尿频、尿急、血尿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比较低,但近几年,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存在尿频、尿急、尿潴留、血尿等症状。40岁以上的男性有高度患病危险,50岁以上的男性每年应接受仔细直肠检查或常规体检,并做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检查诊断方法有直肠检查、生化检查、X线、B超、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MRI)、穿刺活检。

    糖尿病与癌症都是吃出来的?

    食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贯穿于从胎儿到老年的整个生命过程。俗话说:“病从口入”,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科学总结。专家指出,包括癌症、糖尿病等在内的90%的成年病都与饮食不当有关。“病从口入”,不但要吃得卫生,而且要吃得科学、合理、健康,进行科学配餐和平衡膳食。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保证生长发育和从事各项工作、活动的需要,每天要摄入一定数量的食物,这“一定数量的食物”很有讲究,既要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又要有各种营养素满足机体的需要。如果缺乏某些营养素,特别是微量元素,就可能患病。为此,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提出了具有广泛科学依据的、从饮食营养方面预防癌症的10条建议。

    附:饮食防癌10条建议

    ①在每天的饮食中,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类和豆类)应占总量的2/3以上,品种保证在5种以上;
    ②每天吃600-800克谷类、豆类、植物类根茎,加工越简单的植物类食物越好;
    ③每天吃红肉(牛、羊、猪肉)不应超过90克,最好以鱼和家禽代替红肉;
    ④少吃高脂肪食物,特别是动物性脂肪。选择食用适宜的植物油并控制用量;
    ⑤少吃盐,少吃腌制食物,每天每人盐的消耗量应该少于6克,少吃精制糖和甜食;
    ⑥不提倡喝酒,即使想喝也应少喝一点(白酒控制在50克以内);
    ⑦不要食用在常温下存放时间过久、可能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
    ⑧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污染物及残留物的水平,应底于国家规定的限量;
    ⑨不吃烧焦的食物、直接在火上烧烤的鱼和肉或腌肉,熏肉只能偶尔食用;
    ⑩在饮食上基本遵循上述建议的人,一般不必食用补充剂。因营养补充剂对减少癌症的危险可能没有帮助。

    糖尿病合并癌症如何选择药物?

    临床上,癌症患者控制血糖的方法与普通的糖尿病患者并没有明显差异。合并癌症的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用药上应注意,不要选择

    (责任编辑:王巍)

    爱心医生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