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 肿瘤常识 肿瘤护理 肿瘤预防 肿瘤专题

胆囊息肉怎么治疗最好

>>返回肿瘤科首页

文章来源:zl.995jk.com 更新时间:2013年07月01日
  • 分享到:

    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很高,这已经引起了医疗界的广泛重视,那么胆囊息肉怎么治疗最好呢?相信大家对于这个问题很是关注,其实关于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手术治疗是比较常见而且有效的。

    胆囊息肉怎么治疗最好

    胆囊息肉怎么治疗最好

    专家介绍,近几年,经常碰到有病人拿着B超报告问医生,他的胆囊息肉大不大,严重不严重,需不需要手术。目前,各种偏方、配方、验方等消炎、利胆,控制胆囊炎、胆囊息肉等的药物也层出不穷。虽然这些针对胆囊息肉的专科药物在临床有一定的效果,但大量临床证明,手术仍是治疗胆囊息肉的主要方法。

    胆囊息肉是常见多发的胆道疾病,绝大多数是良性,仅极少数为恶性,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其中有的是真正的息肉,为肿瘤性息肉,临床上较少见,仅占10%左右,且绝大多数是单个存在的,很少出现两个或者几个并存的现象。但是有的却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非肿瘤性息肉,常是胆固醇结晶沉积所致。这种“假息肉”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且绝大多数为多发,很少为单发。胆固醇性息肉是胆囊黏膜胆固醇结晶沉积,常常是体内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局部表现,可能与喜欢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工作紧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临床上见到的大多数为非肿瘤性的,约占胆囊息肉的90%。

    在临床上,医生是根据患者病程的长短,息肉的大小、形态等等来判断。一般来说,5mm是一个临界点,直径小于5mm的息肉,且大小没有明显变化的可暂时不手术,每3-6个月进行一次B超复查,观察息肉的变化就可以了,如果息肉在短时间内有明显增大趋势或有明显症状的则需及时手术了。而直径大于5mm的息肉就应该考虑手术了,即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息肉长到大于10mm左右,其癌变的可能性会达到70~80%。长到12mm以上的就有90%可能会变成胆囊癌了,此外,多发性息肉,特别是伴有胆囊结石,或急慢性胆囊炎的癌变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如果有上述方面的现象就要积极地进行手术治疗,不要有侥幸心理。

    目前,微创手术已经是胆囊息肉患者首选术式,它避免了因手术切口带来的种种损伤和不适。拥有手术创伤小,安全系数高,副反应低,住院时间短,恢复时间快,术后美观,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微创保胆取息肉手术,保留健康胆囊,取出息肉,保护人体贮存胆汁场所;无须开刀手术,通过3-4个0.5-2厘米的皮肤切口即可取石;手术过程可视、安全、恢复快克服了外科手术的盲区。患者可以用最短的住院时间、最小的切口、最少的炎症反应、最好的医疗及心理效应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其他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胆囊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从80-90年代,因形成的胆囊息肉的性质不同,癌变率逐渐增高。而在癌变中或癌变后,许多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这也是胆囊息肉最可怕的特点

    患了“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取决于下列情况:年龄、病变大小、数量、部位、形状,有否临床症状或合并胆囊结石,能否排除胆囊恶性肿瘤可能。因此,当B型超声检查发现有息肉样病变时,治疗要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上作出决择,手术适应症一般为:

    1、大小在10mm以下无临床症状的单发息肉,应定期观察(3个月),若病变有增大趋向,应行手术。

    2、合并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并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均应施行胆囊切除术。

    3、无明显症状的5mm左右的多发性息肉,不需手术,可继续观察。

    4、大小在10mm以上的单发息肉或位于胆囊颈部,不论有否临床症状,均应手术。

    5、疑有早期胆囊癌可能,也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以上是对胆囊息肉怎么治疗最好的简单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只有在正规的医院里,才能结合专业的治疗,除了积极治疗外患者还应做好护理工作,以免影响患者的治疗。

    (责任编辑:李萌)

    爱心医生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