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肿瘤科首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6~34岁,平均21.2岁。位于长骨13例,短骨2例。具体为:胫骨9例,股骨2例,桡骨2例,指(趾)骨2例。
1.2 临床表现 疼痛为所有病人的就诊症状,部分病人疼痛夜间加重(5例),大多数病人(11例)的疼痛症状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缓解。症状出现至就诊的时间1周~9个月,平均4.5个月。
1.3 辅助检查 常规行X线片和CT检查。影像学检查可见皮质偏髓腔侧有一局限的低密度灶,其周围有硬化。
1.4 手术及结果 如可能,尽量在止血带下操作。根据术前定位,采用肿瘤处切口,术中见几乎所有的病人肿瘤处皮质变厚,将增厚的皮质用骨刀逐层切除,可见一个明显的肿瘤(瘤巢)存在,瘤巢中见类似肉芽组织。术后所有的病人局部疼痛消失,病人局部切口的疼痛明显不同于术前疼痛性质。
1.5 随访 所有的患者随访2~5年,平均3.2年。随访中未见有局部复发和再疼痛者。
2 讨论
2.1 分类与诊断 影像学上根据瘤巢的位置把骨样骨瘤分为4种类型:皮质型、髓腔型、关节内型和骨膜型。它们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并不完全一样。皮质型骨样骨瘤占80%~90%,多累及长骨,影像学表现为小的、圆的或椭圆的可透射线区,一般不超过1cm,周围常可见反应性硬化骨 。
髓腔型其瘤巢周围反应性硬化少见,多见于手和足的短骨。关节内型其瘤巢周边有钙化,常伴发反应性滑膜炎及因此而来的骨质疏松。骨膜型最少见。骨样骨瘤诊断比较容易。年轻的患者自述无明显诱因的局部疼痛,有时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疼痛可以缓解,X线可见明显的皮质增厚,并且其中可见比较明显的低密度瘤巢,临床上基本就可以诊断。
从病因学分析,大多数骨样骨瘤发病原因不详。从本组的病例来看,骨样骨瘤好发于长管状骨,特别好发于胫骨,15例中有9例病变在胫骨。关于骨样骨瘤的发病,外伤可能是其诱发因素,胫骨全长比较表浅,外伤的机会比较多,这也可能是胫骨发病远远高于其它骨的原因。
2.2 治疗 骨样骨瘤的标准治疗手段是瘤巢的完整手术切除。手术治疗对其极为有效,常能使疼痛迅速而完全的缓解。对病人来说,术后的切口疼痛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疼痛性质。如果条件允许,手术最好在止血带下操作,这样就可以获得一个干净的术野。
手术必须切除全部瘤巢而并不必切除瘤巢周围的反应性硬化骨。保留瘤巢周围的硬化骨也有助于防止术后的骨折危险。如果瘤巢及其周围骨质切除较多,考虑到稳定性的因素,可以行植骨和内固定。如果定位准确,有限的瘤巢切除已经足够了,必要时可以使用高速磨钻磨去瘤巢周围2~5mm骨质,就能达到彻底切除。术中确定瘤巢的大小和范围非常重要,这也是切除是否彻底的前提。
除了常规的X线术前定位,病灶的CT扫描和全身骨扫描对诊断和确定瘤巢的位置都十分重要。三维CT重建对瘤巢的大小和位置的确定意义很大,CT扫描可以清楚地看到瘤巢和其周围反应骨形成的显著对比。如果能够精确确定病变的位置,有限的切除对于骨样骨瘤已经足够了。
术中有时在寻找肿瘤时可能很困难,此时保持切口附近一个比较干净的术野极其重要,所以我们建议在术中使用止血带。对于寻找困难的病例,可以在术中拍片,同术前X线片比较后再次定位,这样多能顺利找到病灶。 其它方法包括:骨扫描、CT引导定位以及四环素标记等,但因为比较复杂,并且费用的关系,临床上较少使用。
(责任编辑: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