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 肿瘤常识 肿瘤护理 肿瘤预防 肿瘤专题

重视健康珍视生命

>>返回肿瘤科首页

文章来源:zl.995jk.com 更新时间:2014年06月26日
  • 分享到:

    一位33岁未生育女性,10年间竟做过13次人流。这是在市妇幼保健院了解到的令人吃惊的信息。

    忽视健康轻视生命,漠视幸福!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女性对多次人工流产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这一沉重的话题,记者在6月11日中国人口日赴省城妇幼保健机构采访。惊!重复人流呈年轻化趋势

    在市妇幼保健院的人流室外,坐着几位等待做人流的年轻女性,她们或有人陪着、或独自一人。

    省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科主任张林爱无奈地说:“很痛心!年轻人根本不关爱自己的健康,更不用说珍惜生命了。”目前,人流呈现出年轻化、未生育者比例高等特点。

    “我接诊过一个女孩子,才21岁,就做过3次人流,几乎每年做一次!”张林爱说,近几年她接诊的人流患者中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居多,以学生为主,年龄最小的14岁,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及未婚女性来做人流,心里很难受。

    “虽然医护人员每次都会语重心长跟她讲解人流的危险及如何正确避孕等知识,但这名患者表现得很无所谓,她坚信自己还是能怀上孩子。我们也没有办法。”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人流室副主任护师陈明珂说。

    目前,人工流产已成为全球生殖健康领域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忧!流产并发症知晓率极低

    如今,无痛人流、微创人流等新式人工流产技术的出现,加之一些商业化的医疗机构夸大宣传“无痛人流”的安全性、舒适性,造成女性对“人工流产是安全无忧”的错误认识。

    “无痛人流可以减轻女性的痛楚,但并不意味着人流对女性就没有伤害。”张林爱说,尤其是在不正规医院做人流,会给女性带来更大的伤害。如可引起内分泌失调、损伤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不孕、宫外孕、围产儿死亡率增高、自然流产率增高等。

    张林爱回忆说,曾接诊过一名23岁的未婚女性,意外怀孕后选择人流,结果该患者患上绒毛膜癌,这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育龄妇女身上。虽然绝大多数的绒毛膜癌继发于葡萄胎和足月产(包括早产),但流产后继发的绒毛膜癌所占比率也不容忽视。没有多久,这名年轻女性便离开人世。

    “现在有些女孩子甚至把‘无痛人流’当成避孕手段,对人工流产后带来的危害却一无所知或不以为然。”陈明珂说,人流不仅给女性身体造成伤害,而且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如抑郁、恐惧性生活等,这对自己、家庭及社会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人流次数的增加,各种流产并发症所造成的继发不育比例也明显上升,流产次数越多,输卵管阻塞、宫腔粘连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流产并发症所占的比例越高。人工流产会破坏正常生理防御机制,增加盆腔炎发生风险。此外,重复人工流产还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早产或分娩低体重儿的危险度为正常人的2.5倍。

    叹!生殖健康教育缺失

    张林爱分析,避孕意识缺乏,一些年轻的未婚女性因不避孕导致人工流产。当然,也不能忽视各级各类提供人工流产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缺乏规范的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意识和途径。

    为降低人工流产率和重复流产率,2012年市妇幼保健院承担了国家的流产后关爱服务项目。“虽然医护人员都会给流产者宣传避孕知识,讲解正确、高效的避孕方法,强化立即避孕的意识,减少重复人流率,提升女性生殖健康水平,但该服务开展至今,效果不是很理想。很多人流者根本不认为这是问题。”陈明珂说。

    面对人流问题,从事妇科工作多年的张林爱、陈明珂很担忧。她们表示,未婚女性人流看似是个人的隐私问题,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她们呼吁,在中学、高校举行公益生殖健康讲座、开设生殖健康课程等,让学生从正规的渠道了解、掌握生殖健康知识及科学的避孕方法,学会保护自己,关爱健康,珍惜生命。此外,在青少年的性教育中,家长也要担负起孩子性教育的责任,给孩子做正面的性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过早、过滥的性行为给自己、家庭及社会造成的巨大的负面影响。

    “性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应从小抓起。学校除了要讲授男女生殖器官结构、生理现象、生殖过程等知识,更重要的还应着重进行性本质、性心理、性道德、性责任和义务等方面的教育。只有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到性的本质,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建立高尚的性道德,明确性的责任和义务,才能逐步建立正确的性爱观。”陈明珂说。

    (责任编辑:李德亮)

    爱心医生

    首页 神经内科 肾病科 精神科 美容科 健康医苑 健康资讯 健康养生 健康专题 健康咨询

    (Copyright © 2000-2013 www.995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冀ICP备14012811号